追溯單叢茶的源頭,一般認為在黃茶之前應有早期單株采制的茶葉,在黃茶之后,才有烏龍茶意義上的單叢茶和傳統制法。潮州產烏龍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雖然相對較晚,但潮州烏龍茶的發源與其它烏龍茶區基本同步。

如果說“鳳山”黃茶是潮州烏龍茶的起點,則單叢茶的“雛形期”也可能隨之出現。明末清初,潮州出現了用做青法炒制的“黃茶”,稱為“鳳山茶”,這是潮州烏龍茶的創始,距今已有三百多年。
關于黃茶,早期記述見于郭子章《潮中雜記》(約公元1582):
潮俗不甚貴茶,今鳳山茶佳,亦云待詔山茶,可以清肺消暑,亦名黃茶。

怎么證明“黃茶”是潮州烏龍茶的源頭?從“黃茶”運用“做青”的技法,可以判斷這是從流傳至近代的“黃細茶”制法中得出的!稄V東通志稿》(1943年)、《物產》記載:
茶有黃細茶、鳳凰茶、山茶之別。黃細茶,高二三尺……。鳳凰茶……樹高一二丈,大者盈尺,其葉大黃茶一、二倍。
追溯1690年《清會典》有關潮州廣濟橋茶稅分“細茶”、“粗茶”的記述,推斷黃茶制法在當時已流傳于饒平、豐順等縣區,并因地域、茶樹品種不同而分為“鳳山黃茶”、“黃細茶”兩種!傍P山黃茶”的稱謂,大致延續一百多年,約在1777年以后,“鳳山黃茶”用炒、焙法,發展為鳳凰水仙茶。以鳳凰水仙的茶樹種性,可能是從傳統“炒茶”開始,向炒“黃茶”演化,即經過“做青”的炒茶,再演化為炒焙的黃茶,最后演化為傳統“單叢茶”。

“鳳凰單叢”作為—種產品和商品,已知的早期記錄在鴉片戰爭之前。據陳椽《中國茶葉外銷史》述:
在19世紀中期,廣州茶葉輸出……運銷歐洲、美洲、非洲及東南亞各地。如鶴山的“古勞銀針”,饒平的“鳳凰單叢”和“線烏龍”,河源的“煙熏河源”,都暢銷國際市場。
按這段記載的年限推算,據今約160年。事實上單叢茶和線烏龍,從創制到批量出口,實際的生產歷史要長得多。
古代及近代方志均未見“單叢茶”的記載,估計與命名和數量少有關。據陳椽《中國茶葉外銷史》引述1836~1840年“英國輸入中國茶葉花色一覽”中,有如下花色:廣東武夷、福建武夷工夫、紅梅、珠蘭、安溪……可見當時的茶即使有命名,也是很籠統的!皬V東武夷”應是外人對廣東烏龍茶的代稱,其中應包含水仙,單叢、色種、烏龍在內。

單叢茶“傳統工藝”的形成是漸進式過程,其可能的演化途徑是:早期炒茶-炒黃茶(早期鳳山茶)- 炒焙黃茶(后期鳳山茶)- 傳統單叢茶 -現代單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