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當前的位置:茶葉學堂 |
鳳凰茶傳說
日期:2011-08-27
瀏覽:8309
說到烏龍茶,天下茶客總是津津樂道于福建鐵觀音、臺灣凍頂烏龍,而作為烏龍茶三大產區之一的廣東烏龍茶,鮮有聞者。說到廣東烏龍茶,潮州鳳凰山的單叢、水仙絕對是其代表,而且,它們還一直保留著傳統烏龍條型茶的制作方法。
在潮州鳳凰山區,一直流傳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青龍和烏龍是一對孿生兄弟,都是南海龍王之子。一天,他化身獨自上岸游玩,適逢人世宮廷盛會,他十分留戀人間美好的生活,便投胎大耳媽而成為龍麒。龍麒為高辛帝解除危難,除掉番王,保衛了中原,立了大功,封為駙馬,賜名盤瓠。成婚后,為自食其力,與公主不遠萬里,到鳳凰山安家落戶,成為中國畬族的始祖。青龍與高辛氏生下三男一女,過著刀耕火種、深山獰獵的幸福生活。這事傳到了日夜想念哥哥的烏龍那里,勾起他既羨慕又思念青龍的急切心情,便沿著韓江溯流而上,尋上鳳凰山來,進入一個花果飄香、美麗富饒的山間世界。烏龍見過嫂嫂高辛氏,又見到結實健壯盤、藍、雷三兄弟,卻不見哥哥青龍。當得知盤瓠巳進深山打獵,他迫不及待地上山去找哥哥。
在山上,烏龍遠遠地看見盤瓠正在追趕一只老山羊,他想與哥哥開個玩笑,便變成一條又粗又老的黑須藤,橫臥在路上。盤瓠只顧追趕前面的老山羊,沒注意到腳下,被黑須藤重重絆了一跤,掉下萬丈深淵。烏龍見狀,急忙現身下淵馱起哥哥回家,但盤瓠已是氣絕身亡。
烏龍悔恨交加,遂重變黑須藤,欲求嫂侄一家諒解。不料老大盤氏怨氣沖天,掄起大刀猛砍黑須藤。烏龍負痛現出原形,但見尾巴已斷,鮮血淋漓,殘尾仍為古藤。烏龍轉念一想:兄長因它而死,自己也已身殘,活著也無用,不如化成茶樹,向嫂侄一家人贖罪,也可造福兄長的后人。于是,烏龍飛向山頂,抖落身上的鱗片,變成一株株的茶樹,漫山遍野遂長滿了碧綠的烏龍茶樹。這樣,在青龍子孫們的精心培育下,烏龍茶代代相傳,不但在鳳凰山繁衍生殖,還隨著畬族同胞的歷史大遷徙,又傳種到福建、浙江、臺灣等省。
饒宗頤教授在《潮州畬民之歷史及其傳說》文中記載:“石古坪傳說:謂駙王至茅山學法游獵,為山羊觸傷,在樹上攀住一藤,卒以藤斷跌死,由猴舁葬于南海山中,故鳳凰各村流行畬歌,有石古坪惡畬客藤斷石壓之語。今(1948年)石古坪藍氏祖祠,其龕下有箱二,有長均三四尺之藤,據傳為附王(即盤瓠)之遺物也”。這遺物就是全國各地畬胞珍視的“老公藤”,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物證,可惜在1952年毀于破除封建迷信的無知烈火中。
又據《福建茶葉民間傳說》記載:在清雍正年間,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巖村里有一個茶農,姓蘇名龍,也是打獵能手。蘇龍長得黝黑健碩,鄉親們都親切叫他 “烏龍”。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身背獵槍上山采茶,中午時分,突然見到一頭山獐從眼前晃過,烏龍快速舉槍射擊,負傷的山獐拼命向山林中逃竄,烏龍緊追不舍,終于捕到山獐,當背著獵物回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全家人忙于宰殺獵物、品嘗野味,便將制茶的事全忘掉了。 第二天清晨,全家人才忙著炒制昨天采回的 “茶青”。沒有想到擱置了一夜的鮮葉,竟意外地鑲上了紅色葉邊,散發出陣陣清香,當茶葉制好時,滋味格外清香醇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聰明的烏龍因此得到啟發,經潛心琢磨及反復試驗,總結出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終于制出了品質優異的茶葉新品 ,鄉人為頌揚烏龍的貢獻,遂把這種新茶叫烏龍茶,安溪也因此成了烏龍茶的著名茶鄉。
這兩個傳說,都與烏龍茶有關。一個是關于茶樹,一個是關于制法,但最大的差異是在時間上。
在潮州鳳凰山區還有一個孺婦皆知的傳說:宋時,鳳凰山民發現了葉尖似鳥嘴的紅茵茶樹,烹制后飲用,味道比烏龍茶還好,便開始試種。時逢宋帝趙昺被元兵追趕,南逃潮州。趙昺路過鳳凰山道中,口渴難忍,山民遂獻紅茵茶湯,趙昺飲后連聲稱贊,因此,后人稱它為“宋種”或“宋茶”,這也是現在鳳凰山單叢茶的前身。據這種說法,鳳凰單叢茶應起源于南宋末年。從華南農業大學嚴學成教授對潮州鳳凰山茶葉細胞的分析化驗中,得出其茶葉的角質層是原始類型的結論。由此可以推斷,潮州鳳凰茶的歷史遠遠超出1000多年,不止于宋。由此,我們還可以推斷,烏龍茶在潮州鳳凰山的式微,與“宋茶”—— 紅茵茶樹的興起有一定的關系。
潮州鳳凰茶的另一大品系:鳳凰單叢、水仙傳說源于“宋茶”,傳說不會早于明代,考據性并不充分。明嘉靖年的《廣東通志》曰:“茶,廣之出西樵,韶之出南葉,潮之出桑浦者佳!鄙F稚轿挥诔敝莩俏髂戏,距離鳳凰山近百里,明時竟有名茶區,現早已不產茶了。明嘉靖《潮州府志》也有饒平縣每年須貢“葉茶一百五十斤三兩,芽茶一百八斤三兩”的記載。到了清代,有關鳳凰山和待詔山(百花山)產茶的記載才逐漸多了起來,并開始出現“宋種”茶的傳說。
宋茶與鐵觀音的傳說進一步證明:潮州鳳凰山烏龍茶存在的年代,比福建烏龍茶出現的時間要早得多。1987年,日本茶道專家松下智到中國為烏龍茶尋根溯源。福建武夷山、安溪等地的茶農都曾告訴他:他們原先的烏龍茶種都來自廣東潮州鳳凰山。不久,他又得到中國茶葉協會主席吳覺農教授關于中國烏龍茶發源于廣東潮州鳳凰山的最新考證。1988年10月,松下智來到潮州鳳凰山,進行實地考察。經過深入多次調研,綜合分析,松下智先生也得出廣東潮州凰山是烏龍茶的發祥地結論,并在他的《中國名茶之旅》一書中,闡述了臺灣名茶——凍頂烏龍茶也源于鳳凰山的見解。
在潮州鳳凰山區,一直流傳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青龍和烏龍是一對孿生兄弟,都是南海龍王之子。一天,他化身獨自上岸游玩,適逢人世宮廷盛會,他十分留戀人間美好的生活,便投胎大耳媽而成為龍麒。龍麒為高辛帝解除危難,除掉番王,保衛了中原,立了大功,封為駙馬,賜名盤瓠。成婚后,為自食其力,與公主不遠萬里,到鳳凰山安家落戶,成為中國畬族的始祖。青龍與高辛氏生下三男一女,過著刀耕火種、深山獰獵的幸福生活。這事傳到了日夜想念哥哥的烏龍那里,勾起他既羨慕又思念青龍的急切心情,便沿著韓江溯流而上,尋上鳳凰山來,進入一個花果飄香、美麗富饒的山間世界。烏龍見過嫂嫂高辛氏,又見到結實健壯盤、藍、雷三兄弟,卻不見哥哥青龍。當得知盤瓠巳進深山打獵,他迫不及待地上山去找哥哥。
在山上,烏龍遠遠地看見盤瓠正在追趕一只老山羊,他想與哥哥開個玩笑,便變成一條又粗又老的黑須藤,橫臥在路上。盤瓠只顧追趕前面的老山羊,沒注意到腳下,被黑須藤重重絆了一跤,掉下萬丈深淵。烏龍見狀,急忙現身下淵馱起哥哥回家,但盤瓠已是氣絕身亡。
烏龍悔恨交加,遂重變黑須藤,欲求嫂侄一家諒解。不料老大盤氏怨氣沖天,掄起大刀猛砍黑須藤。烏龍負痛現出原形,但見尾巴已斷,鮮血淋漓,殘尾仍為古藤。烏龍轉念一想:兄長因它而死,自己也已身殘,活著也無用,不如化成茶樹,向嫂侄一家人贖罪,也可造福兄長的后人。于是,烏龍飛向山頂,抖落身上的鱗片,變成一株株的茶樹,漫山遍野遂長滿了碧綠的烏龍茶樹。這樣,在青龍子孫們的精心培育下,烏龍茶代代相傳,不但在鳳凰山繁衍生殖,還隨著畬族同胞的歷史大遷徙,又傳種到福建、浙江、臺灣等省。
饒宗頤教授在《潮州畬民之歷史及其傳說》文中記載:“石古坪傳說:謂駙王至茅山學法游獵,為山羊觸傷,在樹上攀住一藤,卒以藤斷跌死,由猴舁葬于南海山中,故鳳凰各村流行畬歌,有石古坪惡畬客藤斷石壓之語。今(1948年)石古坪藍氏祖祠,其龕下有箱二,有長均三四尺之藤,據傳為附王(即盤瓠)之遺物也”。這遺物就是全國各地畬胞珍視的“老公藤”,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物證,可惜在1952年毀于破除封建迷信的無知烈火中。
又據《福建茶葉民間傳說》記載:在清雍正年間,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巖村里有一個茶農,姓蘇名龍,也是打獵能手。蘇龍長得黝黑健碩,鄉親們都親切叫他 “烏龍”。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身背獵槍上山采茶,中午時分,突然見到一頭山獐從眼前晃過,烏龍快速舉槍射擊,負傷的山獐拼命向山林中逃竄,烏龍緊追不舍,終于捕到山獐,當背著獵物回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全家人忙于宰殺獵物、品嘗野味,便將制茶的事全忘掉了。 第二天清晨,全家人才忙著炒制昨天采回的 “茶青”。沒有想到擱置了一夜的鮮葉,竟意外地鑲上了紅色葉邊,散發出陣陣清香,當茶葉制好時,滋味格外清香醇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聰明的烏龍因此得到啟發,經潛心琢磨及反復試驗,總結出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終于制出了品質優異的茶葉新品 ,鄉人為頌揚烏龍的貢獻,遂把這種新茶叫烏龍茶,安溪也因此成了烏龍茶的著名茶鄉。
這兩個傳說,都與烏龍茶有關。一個是關于茶樹,一個是關于制法,但最大的差異是在時間上。
在潮州鳳凰山區還有一個孺婦皆知的傳說:宋時,鳳凰山民發現了葉尖似鳥嘴的紅茵茶樹,烹制后飲用,味道比烏龍茶還好,便開始試種。時逢宋帝趙昺被元兵追趕,南逃潮州。趙昺路過鳳凰山道中,口渴難忍,山民遂獻紅茵茶湯,趙昺飲后連聲稱贊,因此,后人稱它為“宋種”或“宋茶”,這也是現在鳳凰山單叢茶的前身。據這種說法,鳳凰單叢茶應起源于南宋末年。從華南農業大學嚴學成教授對潮州鳳凰山茶葉細胞的分析化驗中,得出其茶葉的角質層是原始類型的結論。由此可以推斷,潮州鳳凰茶的歷史遠遠超出1000多年,不止于宋。由此,我們還可以推斷,烏龍茶在潮州鳳凰山的式微,與“宋茶”—— 紅茵茶樹的興起有一定的關系。
潮州鳳凰茶的另一大品系:鳳凰單叢、水仙傳說源于“宋茶”,傳說不會早于明代,考據性并不充分。明嘉靖年的《廣東通志》曰:“茶,廣之出西樵,韶之出南葉,潮之出桑浦者佳!鄙F稚轿挥诔敝莩俏髂戏,距離鳳凰山近百里,明時竟有名茶區,現早已不產茶了。明嘉靖《潮州府志》也有饒平縣每年須貢“葉茶一百五十斤三兩,芽茶一百八斤三兩”的記載。到了清代,有關鳳凰山和待詔山(百花山)產茶的記載才逐漸多了起來,并開始出現“宋種”茶的傳說。
宋茶與鐵觀音的傳說進一步證明:潮州鳳凰山烏龍茶存在的年代,比福建烏龍茶出現的時間要早得多。1987年,日本茶道專家松下智到中國為烏龍茶尋根溯源。福建武夷山、安溪等地的茶農都曾告訴他:他們原先的烏龍茶種都來自廣東潮州鳳凰山。不久,他又得到中國茶葉協會主席吳覺農教授關于中國烏龍茶發源于廣東潮州鳳凰山的最新考證。1988年10月,松下智來到潮州鳳凰山,進行實地考察。經過深入多次調研,綜合分析,松下智先生也得出廣東潮州凰山是烏龍茶的發祥地結論,并在他的《中國名茶之旅》一書中,闡述了臺灣名茶——凍頂烏龍茶也源于鳳凰山的見解。